下面將爲您介紹骨內牙種植修複體周圍組織狀況的一年觀察的相關內容,這將會花費您約兩到三分鍾的時間進行浏覽,感謝您的閱讀:
牙齒種植體周邊(下稱種周)機構的發炎是牙齒種植體不成功的首要原因之一,由牙斑菌以及微生物菌種和力的作用而發生的種周機構的影響將同時危害牙齒種植體的長期性通過率[1]。因此對種周機構情況開展定時的檢測極其重要,但現階段這在中國並未獲得充足的高度重視。本科學研究意義取決于觀查牙齒種植體修補後1年之內臨床醫學指標值、龈下牙斑菌中球菌占比、種周骨相對高度的轉變,並基本討論種周機構慢性炎症及骨缺失的風險源,以期爲將來牙齒種植體的臨床醫學維護保養工作中帶來參照。
1原材料和方式
1.1研究對象
挑選1995年2月~1996年1月在北京醫科大醫學院栽種核心接納牙種植術的病人12人(男8人,女4人),牙齒種植體嵌入時年紀爲28~67歲,均值45歲。全部檢查者均合乎下述標准:無全身上下系統化病症,不抽煙,女性未懷孕,最少3月內未采用過抗菌素。
共查驗26個Brånemark牙齒種植體(德國),以基台聯接手術後1~1.5月(修補前)爲基准線查驗每一個牙齒種植體的頰側近、遠中2個結構域,在栽種修補體進行後3月、6月、1年各複診一次。每一次查驗時均開展牙齒健康文化教育及龈上潔治。以上實際操作均由同一名醫生開展。
一共有進行豎向觀查6月的鄰面結構域52個,進行豎向觀查1年的鄰面結構域44個。全部查驗結論以結構域爲企業開展剖析。
1.2檢查項目和方式
1.2.1臨床醫學指標值:紀錄菌斑指數(plaqueindex,PLI;Silness & Loe,1964)、探診深層(probing depth,PD)、改進龈溝出血指數[1](modification sulcus bleeding index,mBI;Mombelli等,1987。0:探診無流血;1:斑點狀流血;2:出血在龈溝內成條狀;3:中重度流血),有沒有溢膿及臨床醫學動度。
1.2.2龈下牙斑菌中球菌占比的測量:全部玻片用結晶紫負性染色法盲法集中化鏡檢查。在油鏡(×1000)下記數200個病菌,測算出球菌占比(propotion of spirochetes,S%)。
1.2.3種周骨缺失的檢驗:每一個牙齒種植體在基准線及修補後一年時拍照平行面投照根尖片,以栽種釘上的外螺紋(牙距0.6mm)爲參照,用YT5型醫療器材牙片投影機變大4倍測量牙齒種植體近、遠中從栽種釘—基台交接處(fixtrue-abutment junction)至牙槽與栽種釘接觸面中間的間距[2],求取骨缺失量,結論可能至0.3mm(1/2牙距)。共對8例病人16個牙齒種植體的32個結構域開展骨缺失的精確測量。
2結論
2.1種周各類臨床醫學指標值及S%的轉變
如表1所顯示,修補後6月、1年裏的PLI平均值顯著小于基准線水准。1年裏的PD平均值顯著小于基准線水准(P<0.01)。球菌在龈下牙斑菌中常占比率不大(0.21%~2.34%),但其隨時間增加有慢慢上升發展趨勢,全部待檢牙齒種植體在每個階段均無溢膿及臨床醫學動度。
表1修補後1年臨床醫學指標值及S%的轉變(±s)
時長 n PLI PD(mm) mBI S%
基准線 52 2.27±0.69 3.01±0.84 1.23±0.78 0.21±0.55
3月 52 1.83±1.00 2.85±1.03 1.33±0.96 0.45±1.21
6月 52 1.75±0.99* 3.21±1.08 1.23±0.94 2.13±4.20*
1年 44 1.09±0.96** 2.47±0.96* 0.86±0.85 2.34±7.38**
注:與基線較爲(配對t檢驗)*P<0.01,**P<0.001
在牙齒種植體修補後1年,32個待檢結構域中,17個有0.3~1.2mm的邊沿骨缺失,15個結構域的邊沿骨相對高度維持無轉變,均值骨缺失爲0.29mm。